更何况,他本就无意涉足其中。朝堂权柄固然显赫,可谓握权掌财,统辖各郡诸司,但随之而来的锁碎事务亦是堆积如山。
他可不愿整日埋首于文书奏章之间,侯府中那一众美艳姬妾,还需他时常温存体贴呢!
原本他也曾考虑暗中安排亲信进入朝廷,可此次清除吕不韦党羽之际,已有不少官员悄然向他示好归附。如今朝中已有自己人立足,杨玄便决意不再插足朝政。
他又不曾图谋纂位,掌握那么多权力又有何用!
此言一出,殿中几位老臣、李斯乃至太后,目光皆不易察觉地微张、收缩。
杨侯!他这话……!
他是当真不愿过问朝政,对这至高权势竟毫无觊觎之心?
几位老臣与李斯面面相觑,眼中满是惊愕。
这可是执掌朝纲的大权啊!
一旦收入囊中,再配合他在军中的威望,整个秦国都将唯他马首是瞻,政令所出,尽在其手!
谁曾想——
杨侯竟对此等诱人的权势无动于衷,非但无意独揽大权,反而以“太累”为由推辞!
几位老臣彼此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苦笑。
多少大臣为争权夺利费尽心机,甚至不惜头破血流;而如今这近在咫尺的权柄,落在杨玄手中,他却弃之如敝履!
可就在他们暗自感慨之时,众人内心深处却又不由得生出无比敬重之意。
杨侯,果真是杨侯!
知进退,明分寸!
此举分明是在再次昭示其忠于大秦之心!
太后闻言,一颗原本紧绷的心终于彻底放下,心中泛起些许愧意:杨侯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母子,而她竟一度心生疑虑,实属不该。
“可太傅若不主持朝政,眼下朝堂之中,又有何人堪当此任?”嬴政略显为难地开口。既然太傅执意推辞,他也不便强求。
杨玄稍作沉吟,目光缓缓扫过侧下方那几位立场中立的老臣,最终停留在李斯身上。
以李斯之才,主持朝政自然胜任有馀。
只是目前其官位尚低,功绩未着,加之大王尚未完全亲政,难以给予足够倚重,恐怕压不住那些资历深厚的老臣。即便强行擢升,短期内也难施展抱负。
“大王,依臣之见,不如召集群臣,由百官共同举荐贤能之士,填补当前空缺职位;而后择选数码处事公允、素有决断的重臣,与大王一同议决国事。至于相国之位,暂且虚悬,待日后有德才兼备、忠于大王与我大秦者,再行授予。此外,还可推行全国官吏考绩晋升之制……”
杨玄徐徐道来,将自己的构想一一陈述。
殿下列位老臣、李斯等人听得频频颔首,心中既欣喜又敬佩。
昔日因吕不韦专权,许多非其派系的贤才长期不得重用。如今杨侯不仅打破专权格局,更主动放弃掌控朝政,将举荐人才之权全然交予群臣,此举必将震动天下,令无数为国效力的能人志士振奋不已!
更重要的是,这一举措有助于迅速稳定秦国局势,巩固新政根基。
“大王,臣以为杨侯所言极是,当下亟需遴选贤才,以安定我大秦政局!”
一名老臣当即出列附和。
“好!”嬴政果断点头,“即刻传孤王口谕:明日朝会,凡有举荐贤才者,皆可当庭陈情;若有真才实学之士,孤必破格提拔,委以重任!”
众人又商议片刻,朝政安排大致落定,只待新晋人才陆续到任。
消息传出偏殿后,满朝文武无不震惊哗然!
杨侯!
杨侯竟不愿接手朝政大权!
所有人都心知肚明:只要杨侯愿意,倾刻之间便可登临相国之位,统摄军政,执掌秦国一切权柄,号令天下!
可是谁也没料到,他竟对参与朝政毫无兴趣!这一举动让众多大臣原本心头的一丝顾虑瞬间烟消云散,甚至不少人内心既感慨又钦佩!
面对如此显赫的权位,杨侯竟然说放手便放手,全然没有半点权欲之心!
然而他们很快便振奋起来!
既然杨侯无意执掌朝局,那这庞大的权力出现空缺,他们岂不就有了晋升与重用的机会?
尤其是那些长久以来保持中立、不愿依附任何派系的大臣们,此刻更是心潮澎湃。他们自认才华出众,只因未曾攀附吕不韦,得不到其信任,因而一直被压制不得升迁。
如今,他们的转机或许终于到来了!
一时间,杨玄虽未扩张势力,却在秦国众臣之中赢得了广泛好感,地位愈发尊崇,备受敬仰。
自从铲除吕不韦一党后,朝廷上下大量官职出现空缺,杨玄便持续投身于整顿朝务之中。
尤其是在选拔官吏、甄选贤才等方面,几位临时受命主持事务的老臣,时常前来征询他的意见。
尽管他本意不愿干涉政务,但无奈身为重臣,且目前在秦国的身份已是至高无上,凡遇难以定夺之事,众人仍需仰赖一位权位更高之人拍板决断。
终于,在约莫半个月的时间里,一批真正有才干的官员得以提拔,一批才华卓着的士人也被授以官职,秦国此前悬而未决的职位终于悉数填补完毕。
整个国家并未因吕不韦的倒台陷入动荡,反而迅速恢复秩序。
如今新任官员已各就各位,朝政也逐步重回正轨。至于他们是否堪当大任,就要看他们在职期间处理政务的实际成效了。
若有真才实学,治理地方、处置政事自然游刃有馀;若才识平庸,也无需太久便能显露弊端,届时直接罢免,重新遴选贤能即可。
待所有职位安排妥当之后,杨玄便决定不再过问日常朝政——那本非他这位外臣应当插手之事。
嬴政迟早要亲理国事,趁此机会让他多历练政务,也是好事!
随着朝局逐渐稳定,杨玄肩上的担子也轻松了许多。
终于不必终日纠缠于朝廷繁杂琐务了。
就在朝政步入正轨的这一天,
王宫某座大殿之内,
嬴政、杨玄、蒙骜、王翦、李斯、严正等一众重臣与大将齐聚一堂。